《孟子集注》卷十二《告子章句下》有一条广为人知的论述: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这里首先明确地提出了忧患意识的命题,有着深刻和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个几乎人尽皆知的经典,却存在着严重的误读,增加了理解的困难。这就是“空乏其身”四个字。我们知道这一段经文排比严谨,对仗性强。它一连用五个“其”字,其中四个都带有二字结构的宾语。如“心志”、“筋骨”、“体肤”乃“所为”等。独“空乏”后只带一个“身”字,显然与文体不合。下句“行拂乱”三字语意含混,令人费解。正确的句读应作:“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不仅文从句顺,而且语意文法纤悉相合。怎么能在“拂乱”上加个“行”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