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南村乡境内有座黛眉山,山上山下都有黛眉庙,主神黛眉圣母,又称黛眉娘娘、黛眉奶奶。黄河北岸的山西垣曲、河南的渑池、新安都流传着黛眉圣母的传奇故事。
黛眉圣母修道成仙以前叫范小娥,垣曲县英言无根村人,幼年经媒妁之约与汤王订亲。谁料,父母早亡,小娥受到兄嫂百般折磨,她白天放牛,晚上捻线,难吃一顿饱饭,经常遭打挨骂。后来小娥染上疥疮,满头秃疤,浑身疙瘩、脓血不止,遍身臭气,尚未婚嫁就被汤王休了。
兄嫂盛怒之下把她赶出家门,邻村的舅父收留了小娥,让小娥给他家放牛,舅妈每天给她些棉花让她放牛时捎带捻线,她把一根根棉条挂在荆棘上,一会儿功夫棉条就变成了又细又匀的线,一天三斤五斤都难不住她。兄嫂知道了,又把她接回去,揽来许多棉花,让她日夜捻线。尽管小娥为兄嫂挣了不少钱,可是贪得无厌的兄嫂仍然苛薄小娥,稍不如意就又打又骂。可怜的小娥实在忍受不了百般欺凌,一怒之下离家出走了。
小娥放牛时,常远望黄河南岸烟云缭绕处屹立着的一座山峰,心想那儿一定是很美的地方。这天,衣衫褴褛的小娥一路风霜来到黄河岸边,面对浊浪滔滔的黄河,她感到实在走投无路,十分绝望。心想:象我这样无依无靠又病痛难熬的人,与其活着倒不如死了干净!
她想起早死的父母、无赖的兄嫂、自己受的折磨欺凌,苦辣酸甜涌上心头,不由伤心地哭了起来,哭得死去活来,天昏地暗,一会就昏了过去。朦胧中小娥看见一位白须飘飘的道人来到身边,对她说:“绝处逢生,苦尽甘来!”说罢,道人口中念念有词,转向黄河一会儿就不见了。
小娥从昏睡中醒来,见红日西坠,又一阵悲凉之感涌上心头,她沿河走到岸边高处,两眼一闭,纵身跳入波涛之中,忽然,从河里涌出一头卷毛狮子,小娥正巧落在狮背上,狮子踏波踩浪,一会功夫渡过了黄河。待小娥下了狮身,狮子转身向上游走去,小娥作揖道谢救命之恩。片刻功夫,小娥忽见西面一道电光,“轰隆”一声巨响,扭头看时,卷毛狮子变成一座头朝南、尾向北的小山,这就是人们现在看到的小狮山。
浑浊的黄河把小娥 的衣裙弄的泥渍渍地,她拨开漫坡荆棘丛木,寻径向黛眉山攀登。山枣刺挂住了她的衣裙,划破了她的手臂,小娥便说:“这些刺真烦人。”话音刚落,坡上的枣刺纷纷脱落了。
她来到一条小山沟,那里十分偏僻,见有一水潭清澈见底,她就把衣裙脱下来,洗去泥渍,又痛快地洗了个澡。谁知,奇迹出现了,她满身疥疮全没了,皮肤变得又白又细,头上秃痴也掉了,长出又黑又浓的头发。从此,范小娥洗身除癞的山沟便有了“癞沟”的这个名字,她晾晒裙子时,裙子脱色把山坡染红了,所以癞沟下边山坡的土石都是红色的,人们就叫它“红崖”,那里的山枣树都不长刺儿。
黛眉山北侧有座莲花峰,峰下涌出几眼碧泉,冬暖夏凉,烟雾腾腾,在阳光下五彩缤纷。泉下方是块洼地,有棵柏树五股窜顶,树上百鸟争鸣,树旁百花争妍。小娥来到这里,迷恋这妙若仙境的地方,便在柏树旁安顿下来。附近人听说有位姑娘在柏树旁安身,甚为奇怪,劝她到村里住,被她婉言谢绝。好心人就伐木垒墙为小娥盖了房子,还送些食物、衣裳供她使用。小娥食山果饮水泉,仍然给百姓捻线,每天能捻几十斤棉线,这消息很快传遍山乡,在人们眼里她成了天上派来的神仙。后来小娥多次在山上遇到那个在梦中见过的白须老道还向她讲经说道,传授医术。小娥在他的指点下诵经悟道,为百姓送药治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爱戴。
有一年,豫西大旱,颗粒不收,百姓十分穷困,小娥见状,心生恻隐,就和乡亲们结伴上黛眉山祭天祈雨。黛眉山顶是个上千亩大的平原,四周有十余座小山峰,放眼四望,群峰俊秀万壑流翠,白云飘游岚烟腾升,山风拂秀木似仙乐齐鸣,碧空起祥云若天门洞开。
小娥与众人跪地焚香,三拜九叩,祈求上苍降雨,一会功夫,风变冷,云变浓,大雨如注似银河落地,真是神灵救万民,甘露泽苍生。众人千恩万谢下山了,小娥执意留在山上,在那里修仙炼道。不久,山西的雨山和黛眉山西边青山的两位姑娘也慕小娥之名来到黛眉山修炼,她们结为姊妹,小娥为长,青山姑娘为次,雨山姑娘为三,三姐妹在黛眉山汲天地灵气,采日月光华,饮八方露霜,苦心修炼,后来都得道成仙了,成了黛眉山、青山、雨山的主神。其中黛眉圣母最为德高望重,凡祈雨、求子事宜有求必应。黛眉山香火渐盛,远近闻名。范小娥功德圆满时,天帝派巨龙驾五彩祥云来迎她升天,赐于凤冠、衣袍、宝剑等物。她在一块石头上磨了剑,在崖头砍了一下,崖头立马断为两段。她望着平常练功的平原,见一头牛犊深情地望着她,似乎依依不舍,就抱着牛犊,登上北山头,看看黄河,看看家乡,不免有几份伤心。放下牛犊,小娥来到西边最高峰,面对镜子山精心地梳妆描眉,又折下树枝插在山顶石缝里,就登上升天台乘龙升天了。
从此,黛眉山上有了磨剑石、刀劈崖、抱犊峰、伤心坪、梳妆台、石上树、升天台等景致。小娥升天去见玉帝时,天宫护门大将向玉帝禀报说:“有一黛眉女子求见!”黛眉被宣入天官后,玉帝见她果然浓眉黝黑,就赐她黛眉仙子,人们就尊称她为黛眉圣母,连她修炼成仙的山也叫“黛眉山”。
黛眉仙子领玉帝之命成了黛眉主母,她爱民如子,替百姓操劳,做了许多善事。渑池、新安的百姓就商量在黛眉山上山下各建一座黛眉庙。他们趁黛眉圣母回山西娘家时动工,谁知开工的头天晚上,山底村的几个神头香客都做了相同的梦:太上老君骑青牛驾祥云来到黛眉山对他们说:“这地方我选中了,你们另选黛眉庙址吧!”说着把宝剑插在山顶平原正中,驾着云走了。第二天,他们上山一看,老君的宝剑果然插在原定黛眉庙址上,谁也不敢得罪太上老君,他们就先在莲花山下动工建庙。
四月十五黛眉神像被接回黛眉山,神头便把太上老君选山顶建庙的事说了,黛眉不悦。夜里她拔下老君的宝剑,挖坑把一只绣花鞋埋在地下,又把宝剑插了上去,又托梦给神头,照原址建庙。次日,各村神头带着百姓上山建庙了。忽然见老君骑着青牛匆匆赶来,对黛眉说:“这地方我早已占住,且有剑为凭,你岂能夺人之美!”黛眉笑笑说:“老君爷哟,凡事有先有后,你把宝剑插在我的鞋上,你说谁早?”
老君不信,就拔出宝剑,果然带出黛眉的绣鞋,老君自觉理屈,就要告辞。黛眉拉住他,笑着说:“老君爷呀,你管那么多矿藏哩,给点煤让百姓烧吧?”老君说:“玉帝未准,我不敢作主。”黛眉笑着说:“玉帝也未准你把我的鞋扎个窟窿呀!”老君无奈,从宝葫芦倒出点煤来,扔在山上。黛眉说少,老君说:“掺点土就够了。”
后来,这里就有了零星鸡窝煤,烧时必须掺土才行。再说老君由黛眉山西南侧下山,沿涧河而上,他见石门下游的山洼是方风水宝地,就在那里选址建了庙,这就是后来的“三官庙”。
黛眉得道成仙的消息传遍了黄河两岸。范小娥的兄嫂知道后,十分后悔当年亏待小妹的所作所为,也学着别人写了黛眉圣母范小娥之神位灵牌,每天烧香磕头,还让一双儿女也跪地求饶。日子久了,黛眉娘娘也心软了,就托梦给哥嫂:三月十五日回山西娘家,四月十五日回黛眉山。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每年迎送黛眉圣母仪式。
黛眉娘娘回黛眉山后,上山求神烧香者越来越多,直至六月六黛眉生日最为高潮,迎送活动和庙会声势越来越大,不仅渑池、新安、垣曲,连洛阳、陕州、济源等地的香客、商贾也云集于此,形成了很有影响的大型古庙会。每年三月十五,山西人要抬着花轿,敲锣打鼓把黛眉神像抬回垣曲英言的黛眉庙供奉。四月十五四更之时,河南两个黛眉庙都要撞响大钟,前来赶庙会的人听了钟声都要聚集在庙前,由神头举着火把带领人们来到黄河岸边迎接黛眉圣母回山。天刚拂晓,众香客把成千上百盏河灯置入黄河,顺水漂流,把河面照得通明,为黛眉圣母照亮回归之路。
太阳东升,黄河北岸的香客已把圣母像抬至岸边,此时神头命人点燃三眼铁炮,三声炮响,锣鼓器乐大作,三只快船和三只花船先后驶向北岸。在乐器声中,黛眉圣像被请上花船,掉头南驶。花船靠岸,众人要三拜九跪请神像,然后,拾着装着神像的轿子回黛眉山。神像归位后,众香客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仪式结束后,庙会活动开始。庙会内容主要有戏曲、社火、说书等民间艺术表演和商业贸易,庙会一直持续至六月六日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