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巅,玉虚宫的钟声响了七七四十九日。元始天尊望着跪在云台下的弟子姜尚,轻叹一声:“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享人间之福。”
姜子牙垂首不语。三十二岁上山修道,如今已满甲子,却连最基本的御风术都学得磕磕绊绊。他记得昨夜在山涧打水时,看见自己满头白发的倒影,月光在银丝间碎成点点星子。
“下山去吧。”天尊拂尘轻扫,三十六重天外的云海忽然裂开缝隙,“去西岐,辅佐明主。待封神台立,自有你的归宿。”
姜子牙背着竹简典籍下山时,渭水河畔的芦花正开得雪白。他在溪边结庐而居,每日垂钓于磻溪,只是那鱼钩离水三尺,直钩无饵。樵夫笑他痴傻,他却盯着水面倒影轻笑:“愿者上钩。”
直到某个清晨,芦苇丛中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周文王姬昌在猎场上追着白鹿迷了路,正见白发老者端坐巨石,身侧青牛嚼着灵芝。姬昌趋前施礼:“先生钓的是鱼,还是天下?”
“钓的是君王明主,钓的是天下归心。”姜子牙抬眼时,竹竿上忽然腾起九霄云外的紫气,惊得姬昌座下骏马长嘶。
伐纣之战持续了整整十年。姜子牙站在鹿台废墟上,看着漫天血雨将朝歌城染成绀青色。他怀中的打神鞭微微发烫,那是师尊赐下的封神法器。当最后一缕冤魂飘入封神台,他忽然想起下山那日,元始天尊在云海中未说完的话——
“封神榜上有名者,皆是应劫之人。可这执笔的手,何尝不在劫中?”
腊月三十,姜子牙登上岐山之巅。七宝玲珑塔在夜空中绽开万丈金光,三百六十五路正神的名讳在星斗间流转。当他写下最后一个名字时,忽然听见云外传来熟悉的声音:
“子牙,你可知自己为何封神?”
姜子牙望着掌心血痕,那是执笔时被朱砂灼伤的。他忽然笑了,将打神鞭往云端一抛:“弟子只愿这人间,再无需封神。”
封神台上,最后一缕清气化作杏黄旗,旗面赫然写着“替天行道”四字。从此人间有了轮回,善恶皆有因果,而那个在渭水垂钓的老人,永远留在了史书与神话的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