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封神演义》中申公豹自述:其修道几千年,法术颇精深,炼就五行真妙诀,可移山倒海、降龙伏虎、跨鹤乘鸾。
道门阐教元始天尊门下弟子,与姜子牙是师兄弟关系,由于师尊偏袒,将封神榜交予姜子牙,申公豹嫉姜子牙手掌封神大权,故此挑动大批高人对付姜子牙,给西岐方面造成巨大困难。最后,申公豹被元始天尊罚去以身体塞了北海眼,在封神台上被姜子牙封为"东海分水将军" 。那么申公豹为什么要和姜子牙作对呢?
究其根源,此乃他的天命劫数。
申公豹自视甚高,善于蛊惑人心
申公豹极为擅长游说之术,不管是阐教抑或截教,皆能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下有所动摇。并且,他会依据不同的对象选取各异的游说话术。劝土行孙时,先以阐教“师叔”的身份与其拉近距离,接着威吓他仙道难成,再诱惑他可以“披蟒腰玉,享人间富贵”,进而将他推荐给邓九公帮助攻打西岐。
面对纣王之子殷洪时,申公豹选择的话术则更加精明。殷洪对纣王之行深恶痛绝,加之师命要其助武王伐纣,他的立场是十分坚定的。申公豹面对殷洪,先以天道人伦之理,呵斥其不能助外人讨伐自己的至亲,接着又以宗庙社稷的大义压之,面对殷洪有母亲被苏护之女妲己害死的顾忌,又以“怪人需在腹,相见又何妨”,成了天下后报仇更便利的道理打消其最后的顾忌,让殷洪义无反顾倒戈去帮助苏护攻打西岐。
而诸如此类的游说案例于申公豹出场的篇章随处可见,也正是他卓绝的游说才能劝动三十六路人马投身战局,最终大多魂归封神台,从而推动了封神大业。
被边缘化的阐教弟子
申公豹虽身属阐教,却不尊师命,阻碍封神,与截教为伍,甚至加入通天教主的万仙阵公开与阐教众人作对。究其原因,申公豹虽然属于阐教元始天尊弟子,但修道几千年却是仅有40年修行的姜子牙师弟,元始天尊将封神重任委以姜子牙,南极仙翁看待这个同门也是充满了鄙夷,在申公豹蛊惑姜子牙烧封神榜时,称申公豹为“孽障”,甚至想夺其性命。
不过他明白封神大业无法阻止,非要逆天而行只会反受其害,他一开始也只想阻止姜子牙的进度,让其遭受挫折最好身陨,这样,他才有可能接替成为执掌封神重任的人。
后来,申公豹大战姜子牙后,元始天尊假意为难,逼其发下毒誓,“再阻碍姜子牙封神事宜,便以身体去堵北海眼”,可见元始天尊对待这个徒弟也无师徒温情,只是利用他去完成敛神的任务,完成封神大业。
申公豹通常并未直接出手,而是蛊惑人心搬弄是非,挑拨道门阐截两教的关系,以此引发争斗,不计后果。后面各路人马皆被姜子牙击溃,幕后游说者身份败露,为了避免截教秋后算账,无奈只好亲身犯险对战姜子牙。
被阐截教诸位大佬所利用的送神之人
申公豹性格自傲,因被轻视许久,选择与姜子牙相悖的立场,借此一展抱负,他四处游说截教、阐教弟子,许多截教门人抛下“如若下山,封神榜上必有其名”的警戒,下山助纣攻周,逆势而为,最终魂归封神台。
而《广成子三谒碧游宫》一章交待,元始天尊知道要让他收敛“封神榜”上三百六十五位正神,故假意为难他,要把他压在麒麟崖下,可见,从一开始元始天尊放任申公豹四处游说挑拨刁难姜子牙并不是出于师徒情谊,而是利用他把三十六路人马劝说下山,加入战局,因此丧命,从而真正收敛封神榜上的正神。在书中的诗词《姜子牙——上昆仑》中的诗词 “左道傍门惑子牙,仙翁妙算更无差,邀仙全在申公豹,四九兵来乱似麻。”更是早已暗示了申公豹的宿命。
申公豹是一白面长须的道者,常跨坐一虎,虎至之处,风起欲摧林拔树、翻江倒海,十分威风,佩有一宝剑和法器开天珠。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弟子,下了昆仑山后常跨着一白额虎游走于三山五岳的能人异士共三十六路人马之间,劝说攻打西岐。
在《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炼就五行真妙诀,移山倒海更通玄。降龙伏虎随吾意,跨鹤乘鸾入九天。紫气飞升千万丈,喜时火内种金莲。足踏霞光闲戏耍,逍遥也过几千年。申公豹本可以逍遥自在做个散仙,辈分高,能耐大,偏要逆天而为,最终作茧自缚入封神台,终身受制于封神榜,何苦来哉。